教育部关于优化农业学科和人才培养提案的回函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高提案〔2021〕89号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校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提案》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各地各高校持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关于调整优化农学学科布局、加大农学学科支持力度的建议
教育部高度重视农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并重的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一)持续优化农学学科布局。目前,农学学科门类下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9个一级学科,全国有农学门类学科点335个,其中博士点209个、硕士点126个;涉农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兽医、林业等3个类别,共有207个相关专业学位点,其中博士专业学位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95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31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2.7万余人。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涉农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等127个农业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点。教育部将继续支持涉农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力度培养掌握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二)支持涉农高校积极发展农学学科。教育部加大对农学学科的支持力度,多方面支持涉农高校发展农学学科,持续提升农学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工作中,对涉农高校予以积极倾斜。“十三五”期间,农业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教育部将积极引导各主管部门和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办学条件,合理扩大农业特别是涉及种质资源、耕地安全等相关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同时,继续对涉农高校予以积极支持。关于您提出的“扩大推免直博升学比例”相关建议,教育部正在积极开展调研,拟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二、关于科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农林人才的建议
教育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加快推动涉农高校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持续优化农林专业结构,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全面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农林人才。
(一)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系统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指导推动涉农高校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通过主动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农林人才。
(二)系统谋划建设发展新农科。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主动回应新时代新使命,奏响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北大仓行动——中国新农科建设行动方案》《北京指南——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系统构建了新农科建设的“四梁八柱”。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实施新型人才培养行动、协同育人强化行动等“八大行动”,夯实新农科建设“基础桩”。
(三)加快推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2020年,教育部认定首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从5个领域29个选题方向,深入探索新农科建设的新路径新范式,推动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支持一省一所农林高校与本省农(林)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其中,立项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项目192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项目112项,支持涉农高校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实践,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海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开展“院所协同科教融合建立新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等项目研究,探索新农科科教融合发展路径。
(四)加快农林人才供给侧改革。教育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农林专业结构。调整存量,支持涉农高校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优化增量,批准增设了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应用生物科学等一批服务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兴涉农专业,加快培养农林紧缺人才。同时,支持农林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专业等,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2018年以来,先后批准10余所农林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批准或备案智慧农业专业15个、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6个、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个。
(五)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教育部积极引导高校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及时用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的“慕课”等优质农林课程资源,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支撑。2020年,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基于农林产业案例、基于科学技术前沿,推出了首批农林类国家一流课程282门,强化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支持和指导涉农高校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强化农学与人文社科类课程融合,开设“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等选修课程和在线课程,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立项新农科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项目8项,支持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面向新农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学科交叉视角的《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新型通识课程建设”等项目研究,整体设计、整合优化面向新农科的课程体系,完善具有农林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解决农林业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关于加强涉农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建议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涉农高校的优势,组织多学科研究团队,大力推进种业前沿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源头支撑。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教育部面向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在山东大学等一批高校布局建设了“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玉米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小麦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等1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和组织高校研究团队开展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研究。农业农村部重点围绕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水稻、玉米等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种质资源创新领域,布局建设了14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9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二是加强国家种质资源观测站建设。农业农村部建设了1个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中心、9个国家农业科学种质资源观测实验站,对我国种质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观察、监测和记录,阐明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推动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二)支持涉农高校加强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教育部积极支持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南京水稻种质资源”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支持一批涉农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库”等,为高校开展种质创新前沿研究提供高水平条件支撑。农业农村部积极支持涉农院校在种业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牵头组织实施了转基因育种重大专项,为农业生物育种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有50多所涉农高校参与。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建好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和水产原良种场。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推进各地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优化高校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高校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促进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一是强化高等农林教育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制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构建高质量农林教育体系,系统推进农林教育改革创新。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导和组织有关高校积极推进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培育建设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布局一批相关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有组织创新,助力种源自主可控。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组织涉农高校开展种质创新等科学研究,布局一批牵引项目,在生物育种等重要需求方向,推动高校积极承担农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8日
最热资讯
- 2024年非全日制双证工程博士招生
2024年上半年工程博士招生院校汇总,以下是部分院校,招生方...... -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请考核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 -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简章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199...... - ·在职读博有用吗?
- ·在职博士,职场进阶的“金钥匙”?
- ·在职博士:职场精英的进阶之路
- ·2025年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笔试参考
- ·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 ·2025年在职博士报名流程你知道吗?
- ·2025非全日制博士、在职博士开启招生!
- ·什么是合作办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