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职博士报名电话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说明
在职博士招生简章中心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博辅导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笔记

编辑: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2022-03-08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笔记配图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笔记

  学述

  (一)学习的实质

  “学凭借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第一,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

  第二,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

  第三,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

  第四,学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在动物中也存在。

  (二)学习的种类

  1.按学体分类

  学习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

  2.按学习水平分类

  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按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S—R的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3)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4)语言联想学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连接的连锁化。

  (5)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行分类,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的学习:又叫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3.按学习性质分类

  奥苏伯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是接受还是发现;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如下图所示。

  4.按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言语信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条件;二是有些言语学习在一生中都有实际意义,如时钟的识别;三是为思维提供条件。

  (2)智慧技能的学习: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依次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性程度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简单地说,认知策略就是管理其学习过程的方式。

  (4)态度的学要指三个方面:①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②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③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爱国、助人。

  (5)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称动作技能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接受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

  3.学习内容的间接性。

  4.学习的连续性。

  5.学习目标的全面性。

  6.学习过程的互动性。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联结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将传统哲学教育心理学转化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人,被尊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通过饿猫实验,他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反应是情境引起的结果,二者的联系是直接的,不需要以意识为中介,而且这些联结是人先天就有的。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不需要以观念为中介。为此,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②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被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强。在桑代克后来的着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③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小。

  2.对教育的启示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小红花、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

  3.评价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作为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不仅试图说明什么是学习,还试图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遵循哪些规律、学习又有哪些特点。它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有利于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此外,不可否认,试误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是最早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人。

  1.定义

  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射(CR)。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习得、强化、消退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该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或者叫获得。这种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被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被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3)分化

  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会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4)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作高级条件作用。

  (5)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谈虎色变”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1.行为分类

  (1)学习实质: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行为分类: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又称引发反应,例如风吹眨眼;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比如婴儿喃喃自语。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强化有两类,即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负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即消极强化。比如,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负强化包括两种形式: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2)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

  两者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但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逃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已经发生了,个体已经遭受到这种痛苦;在回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还没发生,有机体事先做出反应回避了它的发生,所以并没有遭到厌恶刺激的攻击。“防患于未然”就属于回避条件作用。

  (3)惩罚、消退与维持

  ①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作惩罚。惩罚与消极强化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这是消极强化。

  ②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这就是消退。

  ③维持:指行为的保持,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3.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实际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影响最大的是程序教学及行为矫正。

  (1)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化的教材,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其中要遵守四大原则:

  ①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②积极反应原则,即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

  ③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即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④自定步调原则,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操作方法: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得到强化,然后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2)行为矫正

  ①原理: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即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消退的原理来消除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

  ②评价

  贡献:斯金纳克服了桑代克、华生等联结派学说解释学习现象的局限性,扩展了联结派的眼界;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成功地预测、控制和塑造、矫正行为。程序教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今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言。

  局限:把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将人的学习简单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于偏狭。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高级课程汇总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高校更多高校
浏览次数:10300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浏览:7394次

中国科学院

浏览:6926次

北京师范大学

浏览:2215次

上海大学

浏览:1554次

中国政法大学

浏览:1450次

北京大学

浏览:1374次

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1257次

武汉大学

浏览:1186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浏览:1178次

ÔÏ¿ͷþϵ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