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职博士报名电话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说明
在职博士招生简章中心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博辅导 > 在职考博经验 > 正文

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

编辑: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2021-08-09
带了十几年的博士生,也毕业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个迷惑未解,就是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吃苦,都觉得老师没有给他们带上轻松的路。他们巴不得老师给个题目,再给几个想法,很快地写几篇高等级的论文,顺利的毕业。
 
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就这么毕业的,毕业成绩看起来很亮丽,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拿着博士学位却没有进入科研殿堂的人
 
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
 
 

一、痛苦意味着精力上的自我挑战

 
  
现在社会是个快速的社会,信息极大丰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而变得躁动不安,很少有人能够静心下来做科研。不像物质贫乏时代,人无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种乐趣。
 
人每天都可能会被各种信息吸引,很少能够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精力被分散了。这种分散的状态对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真正有挑战的课题绝对是对人类思维和精力的一种挑战,我们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天赋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而当精力投入一件事达到极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续时间久了,就很难受,这就表现为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尽管当时感觉不舒服,但是这个过程似乎不能回避。
 
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博士期间,有一次导师在下午提了一个问题,快要吃晚饭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还不熟悉的知识,于是赶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英文专著,看了一个通宵,在早上7点多钟的时候,我就明白那个问题是怎么解答。当时我很抱怨,但是后来也明白了,这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那本书至今只通读过那一夜。
 
 

二、痛苦意味着知识深度应用的挑战

 
 
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至少在某一个小点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给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超越。
 
我们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满足于考试和记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度应用是很不充分的。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这都是在不断深化曾经学过的知识的不断提炼和加工,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组合,可能才能解决一个有挑战的问题
 
我们在研究生以前的学习往往是不够深入的,经过课题检验之后的知识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可是对于曾经学习的知识深度思考应用的过程并不是轻松的,这需要我们改变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层次,改变知识的排列顺序。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让我们不习惯,不舒服,时间久了就是痛苦。但是不经过重排和整理,并进行深度加工的知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痛苦意味着知识领悟上的提高。

 
 
我们学习过很多知识,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我们理解的不到位或者不对,我们也曾经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科研中发现,那些理解很浅。在挑战性课题面前,我们只能不断的改变对既有知识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知识只是存放在我们的大脑中,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觉到原来如此。
 
这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比课题的成功还要重要,因为这种领悟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务。这种收获将是终生有意义。但是这种强迫自己离开已有的理解位置,换一个位置思考和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怀疑,在心理感觉上也是不适应的,不适应时间长了就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似乎也是必须的。
 
 

四、痛苦意味着黑夜中摸索之后光明的到来。

 
 
做科研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完全可复制的成功之路,每一个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无数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穷尽各种智慧,最终得到光明的到来。这种黑暗中摸索的状态是人所不适应的,因为人只适应在光明中行走。
 
没有方向感,没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确定性,这种面对种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无疑问是难受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胜利。但是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黑暗已经在眼前,光明必然不会久远,只要坚持,只有不断的走下去,必然会有光明。这种痛苦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造成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经历风雨,就没有彩虹。不经历黑暗,就不能期待到来的是光明。
 
 

五、痛苦意味着自我承认的开始。

 
 
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认可,这种认可长时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尤其是有挑战性的课题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导师、学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轻人,统统一切的差别都消失了,只有一个一个的灵魂在战斗。科研的过程是个绝对平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都必须独立自主,都必须自我挑战,最终自我承认。
 
没有自我承认,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科研的思路突破。但是从被认可到自我认可并不是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艰难的去除拐杖的过程,少了心理的支撑,人是很难受的,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惧的。这就是痛苦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
总的来说,读博士是中国学生进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数天才除外),经过读博士,不断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化知识运用的能力,学会全力以赴,学会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学会独立,尤其是精神的独立。
 
这些收获都不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必然伴随着痛苦、彷徨甚至恐惧,只有战胜了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乃至挑战身体的极限,才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想轻松愉快,那就不要读博士,读博士就要做好有痛苦的准备,有了这些心理准备,也许就能少一点抱怨,加快一点速度,更快一点成长,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作者后记

 
 
这么多人关注本文,出乎意料,我本以为这是个常识。有些读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我想最大的误解可能来自于‘痛苦’两个字。这正是人和人之间容易误解的一面。如果说创造只有乐趣,那是夸张了创造的美好一面。
 
可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的每一次转型和创造,有喜悦,也有很多痛苦。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写过一些短文,描写了创造的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可以作为注解。一般的科学家很少去谈创造过程,所以看不到所谓的痛苦,但是人经历痛苦是每一次脱胎换骨之际的必然过程。这是人之常情。好比动物的蜕皮,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更没有人把生育的过程描述成非常快乐的过程。快乐也许是痛苦之后的短暂收获。

本文来源:科学网彭思龙博客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高校更多高校
浏览次数:10300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浏览:7394次

中国科学院

浏览:6926次

北京师范大学

浏览:2215次

上海大学

浏览:1554次

中国政法大学

浏览:1450次

北京大学

浏览:1374次

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1257次

武汉大学

浏览:1186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浏览:1178次

ÔÏ¿ͷþϵ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