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类在职考博上岸经验贴
“人生的美妙在于阴差阳错”,这句话在我的身上完美地演绎了一遍。
本人,男,坐标北京;硕士毕业八年,连续工作至今;应试技能接近于零;跨专业考生;第一次参加社科院考试,报考在职博士;没有专门为考博发表过论文;报名后由于理解错误,以为无法参加考试,更没联系博导。初试前突然被通知参加考试,连题型都不知道;硬着头皮“打酱油”,打算先熟悉一下路数,重点备战2021年;憋在家好几个月,手头又有棘手的工作,复试前有点紧张,一度想弃权;复试后壮着胆给导师发了一封邮件,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就这样,考试结果陆续出来了:单科过线、总分过线;本专业初试第一、复试第一、总分第一;被社科院某研究所理论经济学专业录取。
“我居然被录取了?!”8月14日深夜看到拟录取名单时,我感到非常诧异,以至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半宿没睡。26日早上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01、关于专业课笔试
经济学类专业课一均为经济学原理,专业课二为所报考专业(方向)科目。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涵盖宏、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涉及现实经济运行;题型有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三种。我报考的是理论经济学专业,专业课二的考试内容跟经济学原理差不多,只是没有计算题。窃以为,两门专业课简答题与论述题的难度不超过中级经济学水平;计算题仅涉及求导数、算最值,属于高中水平。
02、专业课笔试“备考”
前文说我考前连一页教材都没看,只是没有为本次考试而专门准备,其实我最近几年几乎每天都在读书。我开始打算报考经济学博士,当时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后因政策原因未能报考。但我也按人大的考试要求系统地学习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史等内容。我近几年每年的阅读量在100到120本(部)之间,其中超过一半是关于经济的,这至关重要。
我是跨专业考生,而且跨度极大。我本硕都是985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保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上学期间没学过经济学。2012年硕士毕业进入某家中央金融单位C上班,我开始从事经济金融工作;2015到2016年,我到上级主管部委P交流工作,接触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也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中共金融史研究。
一个从来没系统学过经济学的人要报考经济学博士,这需要自学打下经济学基础。当年,我的入门读物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经济学》,每本我都非常仔细地读过三遍,因而建立起了对现代经济学的认知体系。曼昆和萨缪尔森的书本身非常基础,但简约而不简单。曾有一位历史学专业的人,把萨缪尔森的教材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后来成为经济学家,还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简单的事情认真、重复地做就不简单,我与此人在某些方面暗合。
早年备考人大对我的帮助很大。社科院和人大的经济学原理考试明里暗里都以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为蓝本。这书着实很一般,但好处在于搭建起的国内主流经济学教育内容体系,我因而只看目录,当考试大纲使用。我之前按人大考博的需要,研读过四本中级经济学教材,包括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曼昆《宏观经济学》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这四本书帮我深化对经济学的理解,我还是非常仔细地读,受益匪浅。政治经济学要读宋涛和逄锦聚的教材,但我没读过,只略略浏览过一本考研辅导材料,经济学原理考博资料我是用的师兄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出的经济学原理考博全套资料,师兄的资料非常赞必须得提一下。
最后,常年广泛阅读经济学着作、参加经济学讲座、关心国内外经济运行和从事经济金融工作,让我对真实的经济有一种切身的感受,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我在备考阶段联系上了学长,学长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备考信息,解答了很多问题,相信你去找他,关于社科院考博备考会有满意的收获。
03、关于英语笔试与口试
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英语(1001)笔试通过在线考试考了三道主观阅读理解题,其实就是三篇阅读加三篇作文。题量是正常水平的一半,但答题时间只有三分之一,压力极大。
考博英语难度大概介于专业四级到八级之间,各学校略有差异;社科院、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的难度最高,专业八级水平。但我觉得今年的考试并不难,应该是“放水”了,主要是时间太短、题量太大,很难做完。此外,完全考主观题,答题技巧就用不上了,比较考验真实英语水平。
我的英语口试和专业面试在一起先后进行。先是5分钟英语的自我介绍;紧接着是三选一抽签问答,由考生抽签,主考老师用英语读出问题,考生再用英语回答。口试题目比较开放,据说涵盖专业问题和生活问题,我抽到的是生活问题。主考老师不像英语专业的,应该是所里英语水平较好的研究员。
04、英语笔试与口试“备考”
我没有专门准备过英语考试,但成绩还行,不算很高,也不算低。我过去的英语水平比较差,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刚刚过线。国内考博基本上就是“得英语者得天下”。不少专业课很好、甚至很有学术造诣的考生,就因为过不了英语关而无缘博士。
2019年是我英语水平突飞猛进的一年。那年春天,我报了个雅思(IELTS)小班课程,英语水平和信心都得到了提升。三阶段课程学下来,虽然没有参加雅思考试,但模拟测试最高可以得6.0分。外媒英语新闻基本都能读懂;纯正英语音视频节目只要不是发音太夸张,就能听懂一半左右;几层从句套嵌的长句子可以随手写出;英语语速跟汉语差不多,能用已掌握的词汇表达清楚意思,偶尔还能彪几句英伦腔。
而且,我发现我之前的英语水平并不差,很多时候是自我心理暗示。此外,我所在单位C落实员工福利,给我报了某商务英语培训机构的课程。课程难度没法跟雅思相比,它更侧重于听说交流。我每天下班后都可以去上外教课,外教来自不同的英语国家,可以听遍英、美、加、澳、南非等各式英语,这又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听说能力和信心。英语水平的提升是一项整体工程,一通百通,任一方面的点滴积累都会反映在整体水平上;而单纯训练某一题型应试能力助益不大,尤其是面对今年这种考试。
一年的学习还是有点用的,本次英语笔试和口试都挺顺,均为“本色出演”。笔试都答完了,扫一眼文章后大体都能读懂,直接作答;口试感觉亦可,属于正常交流。
05、关于专业面试
我的专业面试在英语口试后随即进行。主考老师有三人,包括报考的导师。专业面试比较灵活,比如,提问专业理论,让考生评价一本学术名着,问一下研究计划,就个人情况提问,有的主考老师还会就考生的回答发表个人意见。专业面试分数占比不低,影响很大。一些初试成绩不错的考生,最后倒在了专业面试上;而一些压线进复试的考生,则在专业面试环节实现了逆袭。
06、对专业面试的理解
专业面试的作用在于让导师了解考生,毕竟很多情况是考试考不出来的。这里有两个非硬性指标,可能会对成绩产生影响。
一个因素是本硕毕业院校,排名越靠前越好。能考入名校,起码意味着学习能力强;反过来,学校的氛围对一个人六七年的持续熏陶,会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塑造一个人的三观。本硕院校已经替博导两次检验过考生的素质,这又降低了博导的评价难度。曾有某985名校博导透露,如果考生本硕都是985高校毕业,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复试问题都不大。因此,在这方面,我可能略有优势。
另外一个因素是公开发表的文章,级别越高越好、数量越多越好。博士毕业至少要有两篇核心期刊文章和一部能够通过匿名评审及现场答辩的学位论文。有人顺利考取了博士,但因写不出文章,最后肄业。所以,如果考生发表过文章,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有研究和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加分项。
我在硕士期间和工作以后,独着、合着的文章有8篇,合着、参编的书有3部,目前还主持1项科研立项。但我的这些文章和研究跟所报考专业不搭界,大部分是我工作领域的;除1篇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文章外,其余的级别也不算高。但专业面试时,导师问我是否愿意改变研究计划,他提议的研究计划和我现在的工作比较接近,我的11篇(部)文章和1项科研立项瞬间就派上用场了,这是意外之喜。
07、关于考试的总结
我的情况大体如此,还有几个问题是我认为值得思考的。
一、是关于为什么要读博士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为什么要读博士的问题。就个人而言,我有学术情节。博士学历对我没什么现实的用处,我只是觉得,如果这辈子不读个博士,我死不瞑目。我结识的进入复试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强烈的学术理想,他们是应该读博士的人。而对那些抱着虚荣、功利、投机、钻营、较劲心态要读博士的人,我真的建议再考虑考虑。现在的博士很不容易毕业,别给自己找罪受,除非你乐在其中。
二、是关于读的什么专业的问题
我的本硕都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如果沿着这条线读下去,我早博士毕业了,用不着毕业八年后再考博。我认为新闻传播学学术根基太浅,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的价值,所以八年后转行。既然有无博士学历对我没什么影响,那就借这个机会去追求理想吧。我喜欢纯理论的东西,越烧脑越好、越没用越好。我甚至打算,如果考经济学博士两三年都考不上,我就去考佛学。
三、是关于跨专业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泾渭分明的专业界限吗?我认为没有。只要用心,没有半年学不会的学问;如果有,就再学半年。天下三百六十行,一言以蔽之,内行忽悠外行。又不是造原子弹,什么专业不专业的,时间久了都是熟练工,说到底是给不给个机会的问题。给我一个机会,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将还你一个惊喜。
四、是关于在职备考、上学的问题
目前还招收定向就业(在职)博士的在京院校非常少,北京的在职考生选择余地不多。在职考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间零碎,不确定性大,诱惑也多。很多人多年不学习、不读书,年龄一般也大于在校生,体力和精力不如从前。但工作多年的在职考生人生阅历深、理解能力强,这种能力对未来的道路可能有巨大帮助,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当然,如果有条件攻读普通全日制博士,最好别走在职博士这条路。
五、是关于复习的问题
备考的首要一点是不能走弯路,方向要对。至于学习、读书,我有“八字秘诀”——用笨方法,出傻力气。世上没有捷径,捷径往往是歧途。“聪明人”这么多,如果真有什么捷径,估计也早就被堵得水泄不通了,岂能轮得到你我。“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学问要扎实,根基要牢,这可能是最靠谱的路径了。各位读者可能会失望,我行文至此,也毫无“套路”可言,因为我真的没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快速提高成绩,我也怀疑别人的办法是否真的管用。我觉得,复习时不必区分是否超纲、有无用处,当然也不必一味追求高难度,只要方向是对的,多学一点就会触类旁通。脑子里的储备多了,临场之时,也就不必刻意准备什么了。
六、是关于心态的问题
心态没法教,也学不会,它来自岁月的积淀和人生的历练。我也曾年少轻狂、性情急躁,但这些年的沧桑、挫败、病痛、阅读、思考和生离死别,让我慢慢沉静下来。立于极乱时,乃是真学问;行乎绝危处,方为好文章。没有什么做事,归根结底都是做人。考试过程中遇到一些情绪激烈的考生,为了读博士,一幅顶礼膜拜、苦大仇深、舍身取义、慷慨赴死的架势。这样真的没必要,而且也很轻佻,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我不想管结果,我更管不了,随它去吧。
七、是关于运气的问题
曾国藩晚年有幕僚问他,身后的墓志铭要写些什么。曾公捻须笑答六个字:“不信书,信运气”。曾公者,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的六字“墓志铭”道出了人生的惊喜与无奈。我本人并不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但年纪越大就越信运气。本文通篇的所谓“经验之谈”皆可斥之为“狗屁不通”,唯独“运气”二字不虚。
八、还有几句肺腑之言
然而,我读这个在职博士是有“原罪”的。
我们这个新时代,大学日益“技校化”,流水线作业式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学历技工”。这个世界上的文盲分两种:不识字的和识字的。满大街的硕士、博士,却很难找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更别提文人士大夫精神和贵族气质了。
很遗憾,迫于生计问题,我只能读在职博士了。我是实打实的一路统招统分的985名校毕业生,最后以在职博士收官,总归是有点不足的。但是,我必须先活下去才能做学问。理想很贵,我首先得买得起。德不配位,必受其害;天予不取,必遭其怏。今天的结局,无论好坏,都是上天的赏赐,我必须接住了、端稳了。不过,我至少还可以努力、非常地努力,学到真知识、做出真学问,要对得起社科院和导师的认可与栽培,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尊严与理想。时间终究可以揭开一切谜底,让我们在经济学界相见吧!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仅供在职考博人员,参考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拓展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高级研修课程汇总
最热资讯
- 2024年非全日制双证工程博士招生
2024年上半年工程博士招生院校汇总,以下是部分院校,招生方...... -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请考核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 -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简章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199...... - ·电子科技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
- ·202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学位(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 ·2025年武汉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
- ·兰州财经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 ·2025年复旦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 ·中国人民大学和加拿大女王大学合办金融硕士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新加坡社科大学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