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论文博士徐大懋院士忆“读博”
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徐大懋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大懋。中新社发
读博士,当时(1986年)是清华找到了我,而不是我找他!如果不是他们找我,我没有想过读博士的。
徐大懋用“辉煌”二字形容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
正式答辩之前有一个预答辩,接受几位导师的提问,而正式答辩则设在清华大学一间大教室进行,底下座无虚席。中央电视台也来全程录制了答辩过程。
“论文博士”本身是好事,但目前社会追逐学历蔚然成风,高校已经无法独善其身。---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如果不加以控制,使论文博士的招生工作蜂拥而上,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论文博士”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前,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开展此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词。---1999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
“读博士,当时(1986年)是清华找到了我,而不是我找他!如果不是他们找我,我没有想过读博士的。毕竟当时我年纪这么大了(其时他51岁)”.昨晚(5月10日),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徐大懋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是回忆。徐大懋没想到自己会因“论文博士”这个头衔突然间“暴得大名”,其实他早就名闻天下了---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岭澳核电站时,还专门和这位院士校友唠家常并合影。然后此次记者找到他,却是因为另外一个名字---徐景颜。
“谁是徐景颜?”5月1日20:37,尽管是在假期正酣时,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这条发在新浪的微博依然在短时间内被转发了2079次,直指高官高学历获得的质疑成为了一道刺激“微博愤青”神经的新涟漪,“今天一老师告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听闻大惊,我立查询。2010级确实有位徐景颜,竟是我同班同学!但询问同学均说从未见过,故推测可能为在职。”王进文在微博中愤愤不平地告诫母校:“勿滥发文凭,危害一方!”网友评论也一面倒地站在王进文一边,有网友幽默地“同仇敌忾”道:“哥们儿,有些事你懂的。”
事态以惯有的网络传播形式失控式扩大,很快,教育部表示将对此核查处理。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也站出来辟谣: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是该校法学院在读博士生,但他并非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研究生”,学校对其培养方式不同。因此,徐景颜与“全日制博士生”王进文并非同班同学。
如此解释,并未获得一众网友的认同。新浪微博ID为丁道勤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驳斥:“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表示,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教育部’决不手软‘.”而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在“辟谣”中却声称“徐景颜所在的班就有10多人是论文博士,多为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中国到底有没有“论文博士”?“论文博士”是否变形沦为了“进修”“镀金”的捷径?在国际教育界备受推崇的“论文博士”此番在中国的“虎落平阳”究竟是这一培养模式之过还是中国教育制度之错?
诸多焦点疑问,南都记者通过多方调查随读者一起剥茧抽丝。不可否认的是,不管结论如何,圣洁的象牙塔已然被“论文博士”这个网络热词推向了“权钱结合”、“学术腐败”的风头浪尖。
中国“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由来
我国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始于198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向有关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符合条件者经过一定的程序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为了尽快开辟一条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的渠道,要扩大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其中,就包括“论文博士”,条件是“凡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通过本人的工作实践和刻苦自学钻研,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上作出成绩,提高了业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申请’论文博士‘”.同年,经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鹏批准,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试点招生“论文博士”,接受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当年一口气就招收了17名。徐大懋即其中之一。
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的自述
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徐大懋用“辉煌”二字形容自己的论文答辩---
“正式答辩之前有一个预答辩,接受几位导师的提问,而正式答辩则设在清华大学一间大教室进行,底下座无虚席。”徐大懋对当年的细节历历在目,“当时场面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还来了几位学术上的大人物”.徐大懋向记者强调,“中央电视台也来全程录制了答辩过程。”
在一旁的徐大懋太太插话告诉南都记者,“事后在东北老家我们还看到了这个节目。”
徐大懋院士在广东实验中学举行精彩的讲座
徐大懋这个中国首位“论文博士”称号的获得,有点误打误撞。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的蒋滋康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清华读博士,徐大懋想都没想就以工作太忙拒绝了。让1983年就升任哈尔滨汽轮机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头去读书,的确不太可能。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清华给予的答复却是:不用来上课。面对“天上掉大饼”的如此好事,徐大懋欣然同意。随后徐大懋参加了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徐大懋回忆道,“考官是清华的几个导师。”
徐大懋告诉南都记者,他一年之后便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文的具体题目已记不太清,但内容就是平时工作的经验总结。不过记者查到他的论文,叫《大功率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设计》。
徐大懋说,学校经过讨论同意其提前毕业,所以1987年他便被清华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招收的首批17个“论文博士研究生”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成为我国以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到博士学位的第一位“论文博士”.
徐大懋向南都记者坦言,自己从没在清华上过一天课,但经常和导师们交流。他当时的导师即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曾任中国能源学会会长)还曾亲赴哈尔滨指导过他,“还去过我家呢”.
虽然清华大学第一步就迈得不小,但徐大懋的博士学位并非“走过场”.从徐大懋的简历即可窥探一二,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就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徐大懋1983年出任哈尔滨汽轮机厂任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评为高级工程师。其领导设计并出口巴基斯坦的21万千瓦汽轮机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机械委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大懋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论文博士”的初衷,即“为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并已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基本达到硕士或博士学位水平,又离不开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获取学位的方式。”
徐大懋与广东实验中学学生交谈
对于推广“论文博士”的目的和意义,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验组曾撰文表示,目前国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较熟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管理,对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在理论和实践上,尚缺乏准备,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老化现象,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特别是在一些担任技术攻关的骨干人员中,对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更为迫切。
据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中国“论文博士”的创立是为能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年)刊登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时任副院长林功实访谈中,其强调“论文博士”的申请条件必须是“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并已作出突出成绩的大本或硕士毕业生”.
即使在目前该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公布的《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亦对申请资格明确要求“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本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已作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水平”.
按“规定”,论文博士门槛到底有多高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辟谣时称“像徐景颜这样的’论文博士‘第一年每月只需集中学习两天且都安排在周末;第二年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轻松的攻博模式让网友误读成“论文博士”变相沦为官员进修、“镀金”的捷径。
事实上,“论文博士”并非不经任何审核考试,门槛也远没有网友们想得这么低。据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介绍,“论文博士”也要通过部分考试。即使在试点之初的1986年亦不例外。据资料显示,1986年,清华大学招收的第一届论文博士是组织了入学考试的。事先由导师负责调查或审阅材料,考查其业绩、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写出书面审查报告,然后由3到5名专家教授组成考试小组,以笔试或面试的方式,考查其业务水平。对于外语水平,允许通过其译文或用外文撰写的文章、报告等考查。
《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中对选拔程序亦有明确规定,包括“个人申请”、“导师审查”和“研究生院审查”多个环节。其中,导师审查环节有权利要求申请人“参加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或参加部分科目的考试”.
按照国际教育界惯例,“论文博士”可以凭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突出成就”免试入学,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论文博士”门槛更高。但相比普通博士生而言,“论文博士”的鱼跃龙门还是容易得多。大多数高校针对博士生的入学统一考试除专业课外,还设有英语考试。如果跨专业,部分学校还要求考核政治等科目。即使在职博士在考核尺度上亦不例外。“英语考试是卡掉很多在职学生的环节,但大多数’论文博士‘并不需要考这个”,北京某高校一位多年负责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老师告诉记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就曾因为英语成绩没过线,两次在职博士考试均未通过。
“论文博士”的学业过程也有别于普通博士。目前我国“论文博士”包括全脱产、部分脱产、基本不脱产等三种方式。仍以清华为例,“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试验组”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一期的文章中提到,“论文博士”“甚至可以完全不脱产,定时来校接受教师指导,或教师到其所在单位去指导”.如此的宽松度令在职博士羡慕不已,他们说是在职博士,但也必须在校完成一年专业课学习。
但亦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则对此提出质疑:“不上课,没有系统的学习,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曾出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仅凭论文就拿博士,这是绝对不通的。因为博士是一个整体,包含一系列选拔培养过程,课堂学习不可忽视。”
论文博士如何沦为论权博士、论钱博士
据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论文博士”最初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科技骨干。据记者调查,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已招收413名“论文博士生”,除企业科技骨干外,也不乏政府官员,其中包括“意外走红”的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
叶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我们的干部队伍一度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知识化‘这一点往往被直白地理解为硕士和博士,造成官员们一窝蜂地去拿学位”.叶青向南都记者坦言早在12年前他就向民主党派建议,官员自学性质的学习,不应该取得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更加地直言不讳:“’论文博士‘本身是好事,但目前社会追逐学历蔚然成风,高校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亦曾公开坦言:招收部分“特殊学生”,确实可能带来资金和项目。
事实上对于这一现状,教育部早已觉察。在“论文博士”试点12年后的1998年,教育部学生司2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形式只有三种,即正规入学考试、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论文博士”并不在内。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论文《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亦写道:此规定正是为了确保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如果不加以控制,使论文博士的招生工作蜂拥而上,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论文博士”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前,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开展此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让“论文博士”风行网络的人
相比之下,“论文博士”这一“舶来品”在原产地(国外)则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申请人大多在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赫,其科研学术水平已超过普通博士生。比如日本,“论文博士”专门为在职人员设立,要求极其严格。东京大学对此制定了17项条例,并要参加考试,“考试必须以论文为中心”.
“设立’论文博士‘是为了鼓励在实际岗位上作出贡献的人,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好办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告诉南都记者:“但审核必须严格。”
多校“论文博士”等在职博士搁浅
2号文件出台后,很多知名高校也的确多年前就已经停止招收“论文博士”.“我们没办法保证学生的质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负责招生的一位老师向南都记者坦言。该学院多年前不但取消招收“论文博士”,也暂停了在职博士的招收。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该校只有一段时间招收过“论文博士”.“如果少量的,而且做得好的情况下,招收个别(论文博士)还是可以的”,杨卫表示,“但’论文博士‘质量难以掌控,一旦大范围铺开,就容易出问题。”
2003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宣布停招不能脱产的博士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去年也规定,博导不能全部招收在职博士。该校2011年博士生招生简章明确规定:每年招收的博士生中至少有1名脱产学习(已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除外)。
厦门大学则干脆拒绝招收多专业在职博士。其2012年招生简章规定,为推行厦大博士招生改革,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和部分专项计划外,2012年该校继续实行不招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政策。
而早在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如何从“躺着也中枪”中站起来
按此说法并旁观其他高校的严格执行,清华大学时至今日仍在招收的“论文博士”是否存在违规?对此,南都记者多次联系清华大学新闻中心,但得到的解释均为“已上报领导,需要等(回复)”.
在是否违规的问题上,教育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招生,吸引官员或企业家存了为学校获得更多资金和资源的私心。如果“论文博士”在中国走样严重,取消也未尝不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亦认同此观点并曾通过媒体呼吁过,高校为了所谓的“资源”、“发展”而舍本逐末,或许会赢来短期内的“名利双收”,但绝非大学发展的长远之计。
袁振国的态度则是给予学校自主权。“在特定时期,发现本来目的达不到,或者主要情况基本达不到,暂时停一停,也是可以的”.但袁振国同时强调,“论文博士”是一种必要组成。目前很多脱产博士,缺乏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要在人文学科写出高水平论文,是有难度的。
“我也没有博士学位,都是各校授予的名誉博士”,中科院院士杨福家也建议高校不要盲目追逐博士培养,批量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舶来品”---“论文博士”的中国之旅,走得颇为坎坷。数次被叫停不说,最近又轰轰烈烈地遭遇了一次“躺着也中枪”.而到底是中国的执行不到位之错还是这一培养模式存本身在缺陷?这场众说纷纭的争论仍在继续。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最热资讯
- 2024年非全日制双证工程博士招生
2024年上半年工程博士招生院校汇总,以下是部分院校,招生方...... -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请考核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 -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简章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199...... - ·在职读博有用吗?
- ·在职博士,职场进阶的“金钥匙”?
- ·在职博士:职场精英的进阶之路
- ·2025年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笔试参考
- ·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 ·2025年在职博士报名流程你知道吗?
- ·2025非全日制博士、在职博士开启招生!
- ·什么是合作办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