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在职博士报名电话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说明
在职博士招生简章中心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博士资讯 > 正文

在职博士主动请缨驻村扶贫 让贫困村换新颜

编辑: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2019-07-30
  尽自己所能帮助乡村发展是我的初心,我愿守着这份初心,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驻村干部要懂得察言观色,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尖尖上”.
  
  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会留下来。
  
  方文(左一)向村民讲解叶用枸杞种植技术
  
  有人说,“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尽我所能造福乡村,让人人都愿意回到故乡,让乡村成为承载梦想的美丽之地。
  
  这两个月,方文只回过一次家。
  
  “爸爸在忙,完了回你。”7月18日,忙于工作的他一连拒绝儿子微信发来的好几个视频通话申请后,怕孩子担心,匆匆回了一句。
  
  今年41岁的方文是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职博士,是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在儿子眼中,他是知识渊博的父亲;在同事心中,他是令人敬重的领导;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村民又亲切地称他为“双博士”.
  
  2017年9月,方文主动请缨,来到大山深处的清明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他结合自己所长,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回引等方面,推动清明村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
  
  “尽自己所能帮助乡村发展是我的初心,我愿守着这份初心,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方文动情地说。
  
青春年少 他向党旗许下承诺
  
  方文生长于贵州省正安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高考时报考了西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自己所学,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大二那年,因为积极上进,方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也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以致用,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对于学业,方文精益求精。
  
  2002年,他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西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深造,取得农学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他又继续攻读西南大学生态学在职博士。
  
  对于工作,方文兢兢业业。
  
  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顺利进入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成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2012年,方文参与到叶用枸杞在重庆地区的栽培试验中,为了寻求合适的土壤,他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北碚、永川、潼南等多个区县,在河边、坡地等不同位置进行试种。为研究植株的特性,他们常常在试验田一呆就是一整天,摸索科学的种植方法。经过漫长的观察研究,团队终于得出叶用枸杞的适宜栽种条件。2018年1月,叶用枸杞获重庆市林业局颁发的林木良种审定证书,标志着该作物可在我市农村进行推广种植。
  
  “叶用枸杞是国家枸杞中心选育的叶用型新品种,任何一个新品种只有在特定的区域试种成功后,才能在该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这是为了规避风险,减少农民的损失。”方文解释说。
  
  因为表现突出,方文先后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发展研究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忘初心 他主动请缨驻村扶贫
  
  不管走到哪儿,方文热爱农村,渴望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工作和学业都硕果累累,但他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2016年伊始,方文带着妻儿回贵州老家过年。他惊讶地发现,村里通了公路,乡亲们住上了砖房,一些村民依托产业,竟成了人人羡慕的“小老板”.
  
  吃过年夜饭,方文禁不住向父亲问起村里变化背后的原因。
  
  “小文,你还不知道,我们村来了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修路盖房、谋划产业,这帮年轻人一件也不落下,要说这村里的变化呀,他们可是功不可没。你看,隔壁的李老头,以前做事出了名的拖沓,没想到,在工作队的开导下,竟种起了好几亩果树。”父亲抽了口叶子烟,接着说,“我们家虽然不是贫困户,但这帮年轻人怕我寂寞,三天两头上门陪我聊天,还教我用智能手机,教我发微信,真是贴心呢。”
  
  听完父亲一席话,方文意识到,仅仅呆在试验田里搞科研还不够,他期待着能有一个机会回到农村,将科研成果根植大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乡村发展真正干一些实事。
  
  2017年8月,机会终于来了。市林业系统要选派干部前往深度贫困乡镇驻村扶贫,方文第一个报了名。同年9月,他被选派到清明村担任第一书记。
  
  那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五岁,一个两岁,正是最依恋父母的时候。妻子理解方文的决定,只叮嘱他“注意安全”.
  
  尽管方文出发前对驻村工作的艰苦已有了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车田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全乡最东边的清明村又是车田乡较贫穷的一个村。从酉阳县城到清明村,坐车就要3个小时。  初到清明村,村干部将村委会顶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倒腾出来,当作方文和另外3名驻村干部的“新家”.房间里没有空调,热得像个蒸笼。清明村党支部书记何成忠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向他们介绍村里的情况:“全村621户2292人,贫困户204户905人,贫困发生率32%……”听着这一连串数据,方文皱起了眉头。望着眼前这个“比老家还穷”的小山村,他不禁发出了“好山好水好落后”的感慨。
  
高学历低姿态 他与村民打成一片
  
  还未从清明村落后的村貌中回过神来,方文又被泼了盆冷水。
  
  多年的农学、林业学习生涯和研究经历,是他当好第一书记的底气,但真的到了农村,他发现学历与职位似乎不那么管用。
  
  事实上,方文还未进村之前,大家就在议论“新来的第一书记是个博士”.
  
  “博士嘛,就是读书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就扭扭捏捏,真要种地干活,还比过我哩!”付忠良是村里的老人,对于高学历,他有些不以为然。
  
  眼见方文到家中走访,付忠良故意摆谱,爱搭不理。方文并不生气,瞥见他家柴房的木柴堆了一地,挽起袖子就将柴块堆放整齐,又将周围黑黢黢的木炭灰清扫干净。
  
  付忠良这才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忍不住问道:“你们读书人也会干这种粗活?”
  
  方文擦擦额头的汗珠,答道:“老师傅,我也是农村娃,别的事情不会做,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以后有啥要帮忙,记得叫我。”
  
  几句话说到付忠良心坎上,一来二往,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走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唠家常,不到一个月,方文便和驻村干部一起,完成了贫困户的全面走访工作。他还从中总结了“粗”“细”“不着边际”三种与村民交流的方法。
  
  “粗”就是要接地气。村里的粗活、累活,他样样都干,还干得有模有样。村民们悄悄议论:“瞧他这干活的模样,和我们庄稼汉一个样,哪像个博士生?”话虽如此,但村民们喜欢他的“粗线条”.
  
  “细”就是深入细致地了解村民家庭的真实情况和村民内心的真实想法。方文笑称,村民们有时也特别“小气”,向你打招呼你得回应,给你散烟你别拒绝,这都是农家人的好客,否则他们就会生气,觉得你不尊重他们,交流起来就会有隔阂。
  
  “不着边际”就是在和村民交流时要善于引导和发散他们的思维。方文举例,困难家家有,但真要村民坐下来说个一二三,一时又有些词穷。这就需要驻村干部在平时闲聊中察言观色,想办法引导他们说出真实情况来,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尖尖上”.
  
  在村民眼中,方文没有一点高学历的架子,反而主动与大家打成一片。因为地域口音,村民们习惯将“方博士”叫做“双博士”,方文也不做更正,在他看来这声质朴的乡音,饱含了村民们对他无比的信任。
  
因地制宜 小枸杞撬开扶贫路
  
  方文没有忘记驻村扶贫的初衷。他反复思索,如何才能让科研成果成为扶贫路上的点金石。
  
  “清明村土壤贫瘠,过去村民们靠着‘三大坨’过活,收入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基本没有发展。”通过前期走访,方文摸清了全村的家底。
  
  要帮助乡亲们脱贫,产业支撑是关键。
  
  清明村素有种植油茶的传统,在方文驻村前,村里已发展起好几亩油茶林。
  
  “何不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发展茶油产业呢?”研讨会上,有村干部首先提议。
  
  “油茶收益周期长,要3-4年才能丰产见效,村民们等不起。”方文连连摆手说,“发展产业要长短期结合。现在村里劳动力不够,大包大干地搞长期产业并不现实,要保障贫困户近期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就得因地制宜发展‘吹糠见米’的短期产业。”
  
  在这样的思路下,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能实现当年栽种,当年收获的金丝菊。可2018年秋季,金丝菊进入采摘季,恰逢阴雨连绵,菊花质量大打折扣,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在发展金丝菊的同时,他们还想过栽果树、种药材、发展蔬菜等多个方案,但一考察,发现产业同质化太严重,又都逐一否决。
  
  村干部们个个垂头丧气,只有方文干劲十足。
  
  他回到市林科院,翻出近十年的上百项科研成果,与清明村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一一比对,又请专家现场论证,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了自己最为熟悉的叶用枸杞作为新的产业项目。项目有了,他又马不停蹄地跑资金、找资源、开院坝会……
  
  “叶用枸杞也称菜用枸杞,以枸杞的嫩梢、嫩叶为收获对象,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收获周期较短,还有一定特色……”为了宣传新产业,他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
  
  可村民们不感兴趣,有人问他:“‘双博士',枸杞我们吃过,专摘叶子的枸杞还是头一回听说。你这些’高大上‘的项目,看上去很美,实际上真有用吗?”
  
  驻村以来,面对各种困难,方文从未低头,可村民的质疑却好像当头一棒,让他一连消沉了好几天。何成忠看不下去了,从侧面提醒:“’双博士‘,村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
  
  正是这句话,让方文茅塞顿开。
  
多管齐下 他让贫困村换新颜
  
  为打消村民疑虑,方文和村干部商量引入企业,发展叶用枸杞产业,进行示范。
  
  2018年3月,清明村建起120亩叶用枸杞示范园。方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叶用枸杞当年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第二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正常管理条件下至少可连续采摘6年,按平均市场价8元/公斤计算,年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
  
  同时,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既可以拿到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基地打工。目前,基地已采收叶用枸杞10多茬,惠及农户30余户,其中贫困户12户。下一步,他们还将探索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利益链接机制,保障农民收入。
  
  事实上,一年多来,清明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公路不断延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正火热推进……这一切,都与方文的努力分不开。
  
  曾经,进入车田乡的必经之路因年代久远,破损难行。如今,这条名叫“泔车路”的道路正在改建,方文几乎每天都会前往施工现场,查看进度。
  
  “对这条泔车路,方书记可上心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冉小超说,今年初,方文因家中有急事,驾车赶往重庆主城,经过泔车路时,差点连人带车冲下路边的堡坎。这件事后,方文最担心的便是村民在这条路上有啥闪失,这以后每次工作队开例会,他都要反复强调泔车路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问题。
  
  “要不是’双博士‘呀,我也不得返乡搞旅游。”外出务工多年的彭健是方文的铁杆粉丝。今年春节,彭健回家过年,方文趁机动员他返乡创业。
  
  “以前,村干部也找过我,但一直以来,村里的发展情况不太吸引我。跟’双博士‘聊完天后,我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前景。”就这样,彭健几乎砸下全部身家,在清明村建起了第一座森林人家原木民宿。
  
  如今,清明村像这样的乡村民宿共有5家。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清明村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人说,’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尽我所能造福乡村,让人人都愿意回到故乡,让乡村成为承载梦想的美丽之地。”这是方文在他其中一本驻村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的一句话。方文说,他有信心,年内,清明村将实现整村脱贫,但只要村民需要他,他就会留下来。
  
  来源:重庆日报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高校更多高校
浏览次数:10300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浏览:7377次

中国科学院

浏览:6915次

北京师范大学

浏览:2202次

上海大学

浏览:1547次

中国政法大学

浏览:1440次

北京大学

浏览:1360次

上海交通大学

浏览:1241次

武汉大学

浏览:1181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浏览:1171次

ÔÏ¿ͷþϵ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