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论文选题”对博士至关重要?
在指导同学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好的课题至关重要,值得老师和同学坐下来认真讨论,共同提高认识。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选题是关系博士论文质量的关键
我过去说过,博士论文是博士的名片。名片的作用就是自我介绍,让人家记住你。如果你的论文出色,人家读了自然就会记住,所以叫名片。
要使论文出色,必须精心挑选课题。挑选课题的过程,或者经过挑选确定下来的课题叫选题。假如说选题决定一切,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不应该否认选题对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意义,打一个也许不很确切的比喻,是布料和衣服的关系,什么样的布料决定做什么样式的衣服。假如买一块丝绸,就只能做内衣,这种内衣很好,穿起来很舒服;也可以做夏衣,穿在身上很凉快,你不可能拿丝绸做西装。做西装可以用毛料,这样的西装有档次,能在正式场合穿出来。假如买毛线,只能打毛线衣,一般做休闲装,或者冬天穿在羽绒服里面,正式场合是不能穿出来的。这就是说,不同的选题,做出来的论文不同。
论文是一个大概念,有形式、体裁和写法的不同。我们平时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叫论文,博士论文也叫论文。一两千字的读书札记是论文,上万字的大事记、年表、述评、综述、书评等也是论文。这里讲的论文是把那些大事记、年表、札记、书评、综述等除开,特指研究某一个问题的小型论文。博士论文虽然也叫论文,但是我认为严格来讲与前面讲的那些论文有区别,应该列入着作的类别里面。着作的种类也很多,年谱、传记、评传,我们写的通史,国外学者写的“全球通史”,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专门史,都被称为着作。不过,博士论文一般不会写年谱之类的东西,它是一种专题性研究。这种专题性的研究,和我们前面所讲的小型研究论文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问题性和专题性的不同。博士论文是一种专题性的着作,小型论文是一种问题性的着述。两者的区别有四点:一是局部与全局的区别。小型论文研究某一个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局部性的研究,而专题性的着作,一般要解决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二是单项性和综合性的区别。小型论文解决的往往是一个单项性的问题,而专题性着作的研究肯定有一个综合性的面。三是短程性和长期性的区别。小型论文一般不会写长时段的东西,而专题性着作多数反映相对长时段的内容。比如我们同学的一些论文,研究的问题都涵盖一定期限,包括相对长一点的时段。四是规模的区别。小型论文一般一万字上下,从发表的角度看,可以达到一万五千字左右。当然有的刊物,包括港台地区的刊物,有些论文可以长一点,有两三万字的规模。而专题性着作,比如我们历史学的博士论文,十万字以下的很少,当然也有七八万字的,这是规模上的不同。所以要重视选题问题,也和必须考虑选题的专题性有关。假如选题分量不够,只能做小型论文,那么做出来的论文价值就受影响。
第二,要总结过去选题方面的经验教训
过去,我们在选题执行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留下了一些疑惑,同学中间也有过不一致的认识,这些都应该总结。有些同学写好论文初稿,达不到相应的学术品位,往往与没有吃透选题的要求有关。还有的同学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很痛苦,在讨论修改方案的时候就提出疑问,论文的修改这么难是不是跟选题有关系?实际上问题的关键不在选题的难和易,而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有没有解决问题。论文要能圆满地达到选题目标,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选题设计好不好,是不是合理;二是作者的努力有没有到位。老师指定一个选题并且有了具体设计以后,必须由同学做出来,没有同学的努力,再好的设计也没有用。如果论文的设计和同学的做法不一致,或者同学努力的程度达不到,肯定就会产生认识上的不一致,实际结果也会不一致。反过来说,如果设计过难,同学没有办法做到,也会留下很多遗憾,甚至会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方面引发一些问题,所以要慎重对待。
第三,选题要恰当
假如选题不恰当,完成有困难,甚至完不成,对做论文的同学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给大家带来失败感。所以,应该提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共同研究什么样的选题才算好的选题,什么样的选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到。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同学把论文做好,也有利于老师总结经验。
不少同学已经做过论文,具体分析这些论文,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与确定选题有关的环节和因素。我们过去的选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毕业的同学,一部分是正在做论文的或者已经确定选题的同学。
已经毕业的同学是12位,从他们的选题性质上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自定选题,或者说基本上是自选的,这种类型的论文有4篇。第二种是双方商定,有的是同学先提出来,有的是老师先提出来,有一个双方商量的过程。这种类型的论文有3篇。第三种是指定,即大家讲的老师命题,这种类型的论文有5篇。老师命题不是我简单地给同学一个选题,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贾艳敏同学的那篇论文,她开始想研究南京的知识青年问题。到档案馆查资料,收获不大。写了一篇文章,拿过来我一看,马上告诉她这个选题不能做博士论文,做不起来,它的厚度不够。后来,我说你是河南人,河南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闻名,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是否研究一下河南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到河南去调查也不成功,准备回南京了。我说,当初遂平县有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是样板公社。你不妨到县里去,说不定还行。结果在那里找到了材料,把论文做得很好。算起来,已毕业同学自定选题大概占30%,商定的大概占25%,指定的大概占45%。
在已经毕业的同学之外,目前已经确定选题的约有14位同学。其中,自定选题6人,商定选题2人,指定选题6人。陈肖静的自定选题有典型性。她开始提出做有关扬州的选题,被我否决了,现在又回过来做这个选题,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我的一些考虑。钟霞的选题是一个商定的题,很有开创性。记得我上史料学的课,钟霞说山东有这么一个村子,有一些账本。我听了非常感兴趣,因为我在史料学的课上专门谈到要注意利用民间档案的问题,因此叫她过去收集资料,这个选题的开创性就在于民间档案加田野调查。有些指定的题,是在有先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比如莫宏伟的“苏南土改研究”,就是在《江苏大学学报》“苏南土改专栏”做完以后确定的。《江苏大学学报》专栏的5篇论文出来后反响很好。文章一出来,上海就有个博士马上找过来,到江苏档案馆查档案,而且还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你有个博士做苏南土改,我也想做,我能不能跟他谈谈这个题。张学强的选题也是这样的。当初在临沂市和莒南县档案馆查档案的时候,上海的一个博士也去那里查档案。还主动找小张谈,要求把这个题让给他做。我说你们各做各的,看谁做得好。算起来,自定选题的约占43%,商定的约占14%,指定的约占43%。以上26篇论文的选题,合计自定题约占38%,商定题约占19%,指定题约占42%。
通过以上对过去选题所作的基本分析,我们能看到这些选题确定的几种性质。
一是没有什么基础,但早就确定好目标的。最典型的就是陈永忠,他来之前对储安平的材料没有摸过,没有任何基础,但他很明确,就要做这个。而且还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把五大右派全部研究下来。他把这个看成上帝给他的使命,这一点非常了不得,我很欣赏。二是与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考虑的。包括徐希元、白纯、陈肖静的题,都是结合他们的职业和今后的发展来考虑的。做博士论文不仅要考虑同学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他今后的需要。三是完全开拓新的研究课题或者领域。比如,贾艳敏来之前是读过明清史的研究生,在学校里教古代史,与当代史根本不沾边。李刚过去对教育史也没有接触过。四是先从资料入手,摸到了资料然后确定选题;或者先定了选题再去摸资料,论文的选题完全建筑在资料可行性的基础上,这样的选题也很多。例如翟洪峰的选题。一捆一捆的资料找回来了,越搞越有兴趣。这叫有什么米做什么饭。总结下来,大致是这四种类型。其中,第三种和第四种比较多,完全开拓新课题的、找到了资料的比较多。第一种、第二种相对少一点。
那么,选好一个课题并做好它,对同学今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有这样四个作用。
第一,明确自己的兴趣,或者说是把它凸显出来,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领域基本确定下来,这叫圈自留地,或者叫做放马圈地。这篇论文做好了,今后这个领域里你就有发言权。例如农业合作化运动,叶扬兵同学做了58万字的论文,别人肯定绕不开,因为有那么一部大部头的成果在那里。第二,自己通过选题的确定和完成,开拓了眼界,刷新了观念,提高了见识。同学通过做论文把这一领域的整个研究状况做了全面了解,而且通过自己的论文提高了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凡是做过博士论文的同学,讲起他研究的领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做论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第三,通过选题的完成,锻炼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科研素养。完成论文的过程是一个方法的训练过程,做完论文以后做研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四,通过好的选题、好的着作打出自己的知名度。我们博士论文丛书的序和丛书介绍,是中午发出来的,晚上就有大气科学系的老师打电话给我,说看了我6月10号的那篇文章,很受感动。今天又看到这篇序,对其中三句话非常感兴趣,就是“追求真实而不追求虚伪”,“追求幸福而不追求痛苦”,“追求理解而不追求怨恨”,“追求真实”和自然科学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他说还看了丛书介绍,这些书他都很感兴趣,希望能买到。所以,同学们通过论文,通过书,能提高知名度。
为了确定好论文选题并圆满完成,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有这样六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要加强选题意识,对选题要有一个紧迫感
新同学入学以后第一步就要考虑选题,要去读专着,读论文,读史料,读多了自然就会有感觉,就能找到选题,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入学后马上要有计划,要有一个时间表,自己做好安排。选题确定得越早越好,越早越主动。我们做博士论文是这样,将来到了工作单位,考虑中长期研究计划也同样要有一个选题意识。一个大一点的选题不可能一下子做完,可能还要不断深化,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是这个领域里的专家。要清醒地认识到选题决定文章的规模,决定收集资料的方向,决定方法论,也决定最终研究成果的品位。
在确定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的时候常常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先有选题后有资料。先把选题定下来,然后根据选题到相应的范围去找资料。进一步说,把选题定下来以后,先考虑好体现这个选题的具体思路是什么,有一个完整的思路以后,再围绕思路去收集资料。荆世杰的选题在目前所有选题里面是最困难的一个。他的选题是有来历的。有一次,我和张学强乘车,看到乡下一个教堂,我说小张你看那是什么,他说那是教堂,我说那是博士论文。看起来是孤立的一座教堂,但是如果我们的同学住到这个教堂里面去,搞清楚这个教堂里面的教民是哪一个地区的,来自多大的行政范围,是些什么人,是些什么社会阶层,他们为什么到这个教堂来,教堂给了他们什么;这个教堂里面的神父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到这里来,他在这里又得到了什么。把这些东西调查清楚,就是一篇好的博士论文。所以荆世杰入学以后,第一次会议上我就给他定了题,而且不准改。一直到前不久,我才问荆世杰是否知道为什么给他这样一个选题,他说不知道。我坦率地告诉他,你已经四十岁上下了,必须做一个高品位的题,没有任何退路。我还很明确地告诉他,不要指望档案,百分之八十的资料要到下面去调查,你是先有思路后有资料。我们经常讨论什么叫开拓,做这样的论文,用这样的方法,就是一种开拓。大家不要墨守成规,认为都要先搞一大堆档案才能做论文,不完全这样。我们就是要做和人家不一样的东西,品位才上得去。
第二种情况是先有资料后有选题。
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题与资料互动地发展,先有选题再去摸资料,摸的过程中也许把它否决掉,重选;也许发现这个选题可以做,可以扩大,不断完善思路,最后做出一篇好的论文来,大致就这三种情况。
为了正确理解选题,我们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是“大”与“小”的关系,也就是科学地理解选题的大与小。选题的大小不是绝对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小中必然有大,小的选题一定要以小见大。否则,这个选题就不会做得很完美。贾艳敏的论文,当初设计论文框架的时候我明确对她讲,中国有五万多个乡,也就是有五万多个人民公社,我们不去写乡史,不去写人民公社史,只研究遂平县的这个乡怎样成为一个全国卫星的,这就是以小见大。当然,如果仅仅见小不见大,这个选题的品位就很难上去。大中也有小,要以大证小。小是方法论的小,要做在实处,大的选题不做在实处是不行的。李刚做20世纪50年代教育史,把50年代高等教育的许多事件弄得很清楚,很实在。因此,必须把事件说清楚,要充分收集资料,要从具体事情下手。没有这些小,大就是空的。所以如果是大选题却没有扎实的说明,没有扎实的史料,不从小的、微观方面入手,肯定失败。无论大题小题,方法论都是关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我们要达到一个平衡。就是课题的大、小与方法论的平衡,否则这个题就作不好。
二是现状和前瞻的关系。现状就是现在的研究热点是什么,前瞻就是人们一时还不曾注意的事物、课题和方法。我们的研究可以合乎现状,也可以选一个前瞻性的题,甚至是十年以后人家才来研究才成为热门的题。现状和前瞻之间,要尽可能做前瞻性的题。荆世杰的题有前瞻性,到目前为止宗教学方面还很少这样的着作,所以他感到很难,同时也感到这个题有价值,将来做出来肯定是好的。要解决好现状与前瞻的关系,也要达到一个平衡。就是观念、史实和史料的平衡。史学观念、所列举的史实、所使用的证明史实的史料这三者要一致。否则,你的立论在逻辑上就站不住脚。
三是难与易的关系。选择一个题是难的好还是容易的好呢?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讲难或者易。如果所选的题过于容易,受到的训练肯定少,品位也上不去。如果难到做不出来,那也等于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从严从难。在解决难和易的关系上,也要达到一个平衡,就是目标、方法和意志的平衡。难度要恰当,太难根本无法下手,惶惶不可终日,当然不行。有了一个难的目标以后,你要有方法,还要有意志。但是,意志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如果难到不吃不喝、身体崩溃还搞不出来,再讲意志也没有用。所以,目标、方法和意志要平衡起来。
四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主动就是同学们的自我能动性,被动就是受老师和外界其他方面的影响。要处理好这个关系,也要达到一个平衡。就是选题、自觉和他觉之间的平衡。你自己对选题的把握,以及老师和其他方面对你的指导,要达到一个平衡。如果这个选题你自己把握不住,导师的指导你又不能理解,差距太大,最后还是做不出来。所以,你要去体会老师的指导意见,不理解的地方多沟通;老师不对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请老师修改,共同探讨,把论文做好。
五是目标与可能的关系。在目标与可能的关系方面建立平衡,就是时间、资料和精力之间要平衡。读博士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在职的同学可以适当晚一点毕业,但是也有限制,不能遥遥无期地拖下去。资料要有可行性。你定了一个很庞大的课题,最后资料解决不了,空口说白话,还是失败。精力也很重要,要有好的精力。
所谓选题意识就包含这些内容,加强选题意识就是要在这些方面有完整的考虑。
第二,提倡自主定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出来,同学自定题占有一定比例。当然,导师命题很重要,自定题也很重要,商定题也可以,关键是如何做出来,如何尽可能做好。但是,原则上今后要尽可能地提倡自定题,尽可能地减少命题。自己定题有利于同学减少依赖性,有利于给自己加压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独立研究的水平。
第三,定下选题以后,下决心为实现选题而奋斗
不下决心,吃不了苦,不能克服各种家庭拖累,很难做好论文。读博士、写博士论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发扬努力奋斗的风气。因为我们目标很明确,大家要出成就,10年以后要非常成熟,现在不吃点苦,不做好论文是不行的。
第四,要注意不断深化对选题的认识
包括不断完善、修订甚至调整、改造选题。选题定下来以后,有一个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拿出成熟的论文都要不断改善。
第五,要注意不同选题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选题不同,它的形式、体裁、写法、文风以及资料收集的方向可能都不一样。
第六,在完成选题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资料
分析资料,把资料盘活。资料是死的,文章是活的。所以,要学会读资料,学会分析资料。为了解决某些技术性问题,还要懂一点专门知识。比如,钟霞的资料中有“工分”和“分益工”两个概念。“分益工”是什么意思,我们反复推敲,最后才搞清楚。盘资料要有过硬的史料学功夫,如果资料都读不懂,那你怎么写论文呢?所以,要把死的材料盘活,做成活的文章。任何材料总是说明某个时期的某个问题的,你把这个问题说明了,这个死材料就活了。
最后,必须解释的是,就选择好的课题、写出好的博士论文来说,老师、同学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不同的学科,论文选题的确定,也有不同的学科规律。笔者的以上看法,只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科范围里提出和讨论问题,本质上,是以自己指导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的,可能会反映规律性,当然也无法避免局限性。读者沿着这个起点如果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才是笔者的真正心愿。
本文来源:《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原标题《关于博士论文的选题问题》。作者:李良玉,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会第一时间删除。
最热资讯
- 2024年非全日制双证工程博士招生
2024年上半年工程博士招生院校汇总,以下是部分院校,招生方...... -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
【在职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申请考核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 -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简章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硕博留学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199...... - ·西南财经大学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合办金融
- ·福州大学与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巴里理工大
- ·博士扩招,释放了什么信号?
- ·澎湃观察:博士扩招是高等教育之需,也是国
- ·中国矿业大学在职博士后进站流程
- ·2024年在职博士学费及招生院校汇总(一
- ·教育博士预科班招生简章
- ·在职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联系和区别,该如何